为贯彻《档案法实施条例》和《推进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实施办法(试行)》,结合机关档案工作实际,制定本方案,以“全过程管理、全链条服务、全周期安全”为主线,用12 个月建成符合国家认定标准的数字档案室,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。
一、总体目标
- 建设覆盖文书、声像、专业、科技等全门类的电子档案单套管理体系。
- 实现“收、管、存、用”在线闭环,档案调阅时间由平均 15 分钟压缩到 2 分钟以内。
- 通过省级档案主管部门认定,为移交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奠定数据基础。
二、总体架构
依托机关现有政务云资源,采用“1+1+1”结构:
• 1 个数据中心:政务云专区,双活存储≥100TB,满足 10 年增长。
• 1个平台:电子文件归档、管理、共享利用服务平台。
• 1 套保障体系:制度、标准、安全、运维、人才五位一体。
依托机关现有政务云资源,采用“1+1+1”结构:
• 1 个数据中心:政务云专区,双活存储≥100TB,满足 10 年增长。
• 1个平台:电子文件归档、管理、共享利用服务平台。
• 1 套保障体系:制度、标准、安全、运维、人才五位一体。
三、实施路径(12 个月)
- 前期准备(第 1-2 个月)
完成需求梳理、制度修订、预算评审和招标;同步开展全员数字档案素养培训。 - 基础设施建设(第 3-4 个月)
扩容机房,部署分布式存储、蓝光离线库、备份一体机和网络安全设备,达到三级等保要求。 - 系统开发部署(第 5-7 个月)
• 对接 OA、财务、人事等业务系统,开发标准化归档接口,确保电子文件实时捕获、元数据自动捕获率≥99%。
• 部署数字档案管理系统,支持门类管理、四性检测、智能检索、开放审核、统计报送等功能。 - 数字资源建设(第 8-10 个月)
• 存量纸质档案数字化:按《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》(DA/T31)执行,300dpi 彩色扫描,图像质检抽检合格率≥98%。
• 建立数字档案命名与目录规则,采用“全宗号-门类-年度-保管期限-件号”结构。 - 测试完善与认定申请(第 11-12 个月)
• 通过第三方软件测评、等保测评、预检和正式认定测评,完成整改提升,取得省级数字档案室证书。
四、安全保障
• 数据安全:本地热备+蓝光离线冷备+异地容灾“三保险”,备份周期每日增量、每月全量。
• 系统安全:防火墙、堡垒机、数据库审计、国密算法加密,日志保留≥6 年。
• 权限管控:基于 RBAC 模型,实现分级授权、操作留痕、最小可用原则。
• 数据安全:本地热备+蓝光离线冷备+异地容灾“三保险”,备份周期每日增量、每月全量。
• 系统安全:防火墙、堡垒机、数据库审计、国密算法加密,日志保留≥6 年。
• 权限管控:基于 RBAC 模型,实现分级授权、操作留痕、最小可用原则。
五、运行维护
建立“一岗双人、AB 角互补”制度;年度运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;每半年进行一次数据恢复演练,确保 RPO≤30 分钟、RTO≤2 小时。
六、经费与效益
项目总投资控制在100万元以内,其中设备 55%、软件 25%、数字化 15%、培训及运维 5%。建成后,预计每年节约纸质耗材及人工费用约 30 万元,档案利用效率提升 6 倍以上。
项目总投资控制在100万元以内,其中设备 55%、软件 25%、数字化 15%、培训及运维 5%。建成后,预计每年节约纸质耗材及人工费用约 30 万元,档案利用效率提升 6 倍以上。
七、组织保障
成立由秘书长任组长的数字档案室建设领导小组,档案部门牵头,信息化、财务、保密、业务处室共同参与,实行周报、月例会、季考核机制,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。
成立由秘书长任组长的数字档案室建设领导小组,档案部门牵头,信息化、财务、保密、业务处室共同参与,实行周报、月例会、季考核机制,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。